管理 来源:第一财经 时间:2023-06-08 22:29:36
北京证券交易所(下称“北交所”)上市公司阵营壮大,市场规模进入“200+”时代。
6月8日,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易实精密”)登陆北交所,成为该市场第200家上市公司。据北交所官网数据,截至当日,该市场共有公司200家,总股本278亿股,总市值2626.07亿元。
整体来看,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,200家上市公司经营保持稳健,专精特新集聚,创新属性明显,规范性水平持续提升,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,彰显了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。
【资料图】
与此同时,记者了解到,北交所将围绕优质企业供给、流动性提升、市场生态优化等重点问题,系统谋划推进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的一揽子举措。
“北交所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交易所,很多基础性配套工作有待健全和完善,改革有待持续和深化,而且又兼具撬动和反哺新三板的功能,所以有着与沪深两交易所不同的上市节奏,但高质量扩容已经成为北交所改革方案的核心任务和首要目标。”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对记者表示。
整体经营稳健,去年平均营收超7亿
随着易实精密上市,今年6月8日,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,较去年同期实现数量翻番。
北交所两百家上市公司整体面貌如何?上述北交所负责人表示,这些公司整体呈现出经营质量整体保持稳健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集聚、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、规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等特征。
数据显示,这200家企业中,中小企业占比83%,民营企业占比88%,近八成企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、先进制造业,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精密制造、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。
经营质量整体保持稳健。据统计,上述200家公司2022年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7.68亿元,同比增长21.95%;平均归母净利润7152.99万元,同比增长12.12%。盈利面达92.5%,22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。
研发方面,200家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研发支出共计3556.26万元,同比增长21.26%,其中7成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,贝特瑞、海泰新能等10家公司研发支出超1亿元。
聚焦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表现,目前北交所已有84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录,占市场总数的42%。
四方面凸显市场建设发展成效
扩大企业数量规模,推动市场高质量扩容,自北交所开市以来,便是发展重点之一。从北交所目前的市场建设发展成效来看,业内认为,成果主要体现在四方面。
一是搭建了一套基础制度框架。初步构建了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体系,并根据全面实行注册制的安排进行了适应性调整。
例如,匹配市场定位,准入标准与科创板、创业板保持一定差异,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品种、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,实施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安排等。
二是服务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。上市公司达200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占比超四成,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。总市值约2700亿元,平均市盈率约18倍。累计公发融资超400亿元,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。
三是形成了一个股债并进的发展格局。政府债券发行业务平稳启动,实现了境内交易所服务国债发行的新突破,目前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和国债超2.14万亿元。
四是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效果。北证50指数提供了市场表征和投资基准,带动发行了8只指数基金。融资融券业务丰富了投资者交易策略,目前两融标的股票71只。混合做市改善了交易质量,13家做市商为36只股票做市,贡献了做市股票成交金额的7.16%。
业内期待进一步改革举措推出
对于北交所的数量规模情况,周运南分析称,去年底,北交所上市公司为162家,今年5个多月新增38家。“当前北交所新股上市速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,上市节奏整体有序,新股整体市场表现较好,赚钱效应呈现。”他认为。
市场规模逐步壮大,业内对于北交所的期待,还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、提升流动性等。
周运南建议,北交所改革建设可以从政策端、融资端、投资端三方面着手。
政策端上,希望尽快制定并出台北交所“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”;融资端上,加大上市的包容性,充分发挥直联机制的引领作用、提高上市和再融资审核效率、优化发行承销机制、引导市场科学定价,常态化推进北交所市场高质量扩容。
投资端上,常态化发行北证50指数基金特别是ETF产品、推动北交所股票尽快纳入跨市场指数、引进公开发行可转债、适时降低门槛、适度降低交易税费、推进转板,吸引更多的机构资金和普通资金进场,提升市场流动性,提高上市公司估值水平。
标签:
下一篇:最后一页